
2024年3月9日—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主办的“益启成长·善育未来”慈善教育论坛在浙江嘉兴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小学生公益素养提升计划专家李洁老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公益素养模型和课程体系》,深入阐述了公益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如何通过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以下为嘉宾发言摘要,相关内容已经发言人确认。
本文约2018字,读完全文需要7分钟。
大家好,我是李洁,作为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项目)专家,主要(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公益素养课程(研发)工作。今天非常荣幸来到第一届“益启成长·善育未来”慈善教育论坛,和大家分享课题组在儿童公益素养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
行动|益启未来·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
为什么要关注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我们认为儿童是通过耳濡目染和行动参与来理解公益慈善的。相关研究表明,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和全面人格发展,特别是在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
基于以上研究和关注,在北京老牛兄妹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公益研究院在京发起“益启未来——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简称“益启未来”)。
“益启未来”旨在通过慈善启蒙教育和公益实践活动提升儿童公益素养,培育认同现代慈善理念、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未来公民。“儿童公益素养”是指18岁以下群体对慈善的态度、认知、行为能力。
“益启未来”致力于通过建构儿童公益素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融合社会实践、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发适合中国青少年的慈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慈善的综合教育功能来丰富下一代的生命体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能力、培育公共意识、引导亲社会和利他行为。
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研,分析了公益慈善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探索建立儿童公益素养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开展了课程试点。本课程参考了国内外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的课程框架,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的实践,希望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使公益慈善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实现教育目标。
模型构建 | 什么是儿童公益素养?
“益启未来”儿童公益慈善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对儿童公益素养模型的构建。
参考美国、法国等国家有关公益素养教育的架构,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方式,儿童公益素养体系框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所培养的核心素养转化凝练为三项核心素养:健全人格、人文情怀、责任担当。
其中健全人格侧重儿童公益素养的心理特征和社会性发展,人文情怀侧重公益慈善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授,责任担当侧重公益慈善活动体验与实践技能。旨在使学生在公益慈善教育活动中能够深刻理解公益慈善理念和价值,并在实际参与和行动中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儿童公益素养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与国家课程中的道德法治课程、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持一致,有助于学校统筹安排跨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
课程开发 | 如何提升儿童公益素养?
参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有关科目的教学时间具体要求,以素养模型为框架,课题组参考UBD课程设计思路(Understanding by Design),按照“知识+活动”的设计思路,为小学低年级(1~2年级)、小学高年级(3~6年级)、初中(7~9年级)提供了三个主题各4个课时的教育活动。
整个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侧重于实践和体验,希望学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认知发展。
课题组提供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课件材料,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内容素材,期待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校老师更好地将公益慈善教育课程融入到常规教学活动中。
课程简介|儿童公益素养课程上什么?
儿童公益素养课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划分为公益与个人(家庭)、公益与学校(社区)、公益与社会(国家/世界)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兼顾认知增加与行动实践,提升学生关于公益慈善的知识与方法技能,在利他与担责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在浙江新华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这套课程已经在嘉兴市的几所学校进行了试点,为后续课程改进和优化提供了宝贵和积极的反馈。
第1学段:公益慈善真快乐
1~2年级的公益素养课程以参与和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公益慈善的基本概念,建立与公益慈善组织(项目)的连接。
第2学段: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
3~6年级的公益素养课程以体验与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公益慈善组织,获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捐赠的成就感。
第3学段:志愿服务我能行
7~9年级的公益素养课程以体验和反思为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公益慈善组织,开展志愿服务。
展望未来,课题组希望继续扩大试点学校的范围并与更多伙伴机构合作,不断完善和丰富课程框架内容,共同创造和实施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模型。也期待在合作伙伴和试点学校的支持下,从小培养学生对公益慈善的热情和责任感,满足儿童公益慈善教育需要,有效提升儿童公益素养。
发言人
■ 李洁
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项目)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原助理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