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月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2024-07-09 924

导语

2024年度“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宣传月”以“专业护童行、共筑未来梦”为题,以“线上联合倡导、线下联合行动”两条线汇集各方力量开展,持续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儿童主任专业化、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青少年公益素养等议题。


6月28日,儿童月的最后一场活动“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交流会”在广州市南沙区顺利举办。交流会分为1场主会议,3场分圆桌,共计4场活动。以下为圆桌三:“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及经验分享的详细内容。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也是《南沙方案》发布两周年。为了推动大湾区民政事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机制建设,6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交流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活动由广东省民政厅、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主办,大湾区多个社会组织、基金会及研究机构协办,旨在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湾社基地对促进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的积极功效,推动“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


活动由一场主会议和三场圆桌分会议构成,主要围绕“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跨境养老服务、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开展对话讨论,探讨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发展方向和路径。


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奎军,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处长胡凌,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区社会组织党委书记苏茂庆,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局长张洋,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等政府部门领导,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副主席黎永开,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会长潘志明,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郭云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院长高华俊等智库及机构代表,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袁友军等专家学者,以及百余名来自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代表共聚一堂,分享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经验。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儿童成长环境多样化需求的增加,建设“一老一小”友好社区成为提升社区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理念得到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本次以“‘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议题的圆桌会议旨在分享全国“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成果,总结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服务经验,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社区社会组织交流机制。

“‘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圆桌与会嘉宾合影


主旨发言环节,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科技及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与大家分享了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发展现状,为构建全龄友好城市和改善长者与儿童生活环境提供了实际案例和策略。他强调老幼共托、全龄友好社区、创新、跨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医社合作的必要性。他还分享了香港在年龄共融方面的经验,包括可持续社区设计和科技应用等,呼吁社会各界协作面对挑战,实现大众幸福感的提升。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科技及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进行主旨发言



经验分享环节,四位发言嘉宾从不同角度阐述如何通过社区服务的多样化和整合,推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更加友好和健康的社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澳门明爱颂晖长者中心兼中区社区服务咨询委员会委员黄伟文首先强调了共融友善社区的重要性,并以澳门石排湾社区为例,展示了从零开始构建完整社区服务体系的成功实践。

澳门明爱颂晖长者中心兼中区社区服务咨询委员会委员黄伟文

分享澳门石排湾社区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工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冯雪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指南》的研发成果,在制度、环境、文化、服务友好四个维度指导下的标准化建设经验,强调应系统化设计将国家政策、各级资源下沉整合至社区服务中。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工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冯雪

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标准化建设经验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副理事长胡小军则分享了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来促进友好社区建设的探索路径,包括立足社区需求加强社区项目驱动,建立健全社区议事协商平台与协商机制,整合社区多元资源设立社区基金(会)等。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副理事长胡小军

分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探索经验


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梁晨分享了龙湖基金会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硬件改造中,如何从社区老人及儿童需求出发,以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提供解决方案来回应不同改造需求,让空间更具安全性、便捷性,以提升社区老人和儿童的生活幸福感。

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梁晨

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硬件改造经验


沙龙对话环节,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副教授蒋红军认为,构建“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关键在于精准快捷满足“一老一小”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畅通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渠道,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居住环境,提升群体的获得感、效能感和安全感。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梁海荣则专注于社区教育和儿童成长支持,以“小禾的家”为例,通过项目在流动人口社区打造儿童友好空间,同时借助社区志愿者组织培育社区活力。广州市南沙区港湾街道海湾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健辉介绍了社区合伙人模式的运作机制,强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合伙人资源,通过项目化管理提升服务效率。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义清分享了特钢厂社区的转型经验,指出友好社区的构建重点在于党建引领的自治管理模式和本土社区社工组织服务。

沙龙对话环节四位嘉宾

围绕“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实现‘一老一小’友好”展开交流



通过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实现“一老一小”友好,同时,以社区社会组织为抓手,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绘就幸福民生底色。


“通过‘五社联动’模式,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企业共同努力,共同助力社区发展和居民福祉。这种多元化的参与体现了社会创新的力量,为未来示范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华俊总结道。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进行总结发言


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交流会搭建了一个跨地域、跨领域的交流平台,分享了丰富的创新经验与实践成果,让我们共同见证了大湾区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卓越发展。通过各项议题的深入探讨碰撞,从跨境安老服务到困境儿童与流动儿童关爱,再到“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全面展示了大湾区在社会服务模式上的创新成效,深入交流了“一老一小”专业服务的发展路径和方法,为下一步区域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大湾区域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也为未来大湾区社会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各方将共同深入探索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服务,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跨境民生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世界先进水平的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END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文章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